分卷阅读449
,一片安宁祥和之状。
可袅袅却越发不安。
自己的四周,皆是侍从与侍女。
他们捧着香烛纸钱,纸屋纸人。一行人排排而立,一看便是祭拜的架势。
只是,他们将马车团团围住,恰似一堵堵高强,隔绝了她与那个祥和的世界。
她低头一声自嘲。
难怪完颜宗廷会放她出府。
如此严严实实,他又岂会不放心呢!
里三层,外三层,便是一只鸟也飞不出去,何况忽她?
只是,袅袅也并未想过要逃。
九王府有太多的秘密,似乎每一件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她必须弄得水落石出。
她必须知道,自己是谁!
袅袅深吸一口气,望向前方,目光越来越远。
薛老大夫那处,亦有秘密。
………………………………………………
一所小小的毡房之中,老妪身披麻衣,就着一方火盆,烧着为数不多的纸钱。
灵堂布置得简单又冷清。
事实上,除了一口半破的棺材,也未曾有甚布置。
既无丧幡,亦无灵位。
亡国之人,多是这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袅袅立在门边,却不敢走进。
成日见惯了宫门王府的华丽,如此灵堂,不可谓不震撼。
玉戈探头探脑地看了看,只掩住口鼻,抱怨道:
“侧妃,咱们还是回吧!这地方,着实下不去脚。”
袅袅却似不闻,一动不动的站着。
这般凄凉,怎的如此熟悉?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苦楚,好似自己也经历过。
这便是所谓亡国之痛么?
袅袅叹了口气,半回头,只道:
“你们别扰了人家,我自进去便是。”
玉戈一怔,忙劝道:
“侧妃,王爷说了,要寸步不离地跟着你啊!”
袅袅瞥她一眼:
“大门敞开着,我还能跑了不成?”
“倒不是这个意思。”玉戈有些委屈,“王爷不过是担心王妃。”
“待我回去,叫王爷第一个收拾的便是你!”袅袅轻哼,“听不懂吩咐的下人,要来何用?”
见袅袅神情并非玩笑,玉戈直有些怕。
“那……”她不情愿道,“侧妃当心。”
袅袅也不理她,轻叩了一下柴门。
“夫人,晚辈是来祭拜的。”她轻声唤。
老妪烧了一张纸钱:
“贵步临贱地,当不起。”
她虽如此说,言语中却无丝毫卑贱之态。
反而,自有一分傲骨。
袅袅深吸一口气,跨进毡房,渐行渐近。
至老妪身旁,她不自主地,竟行了万福。
待起身时,袅袅才猛然惊觉。
这,是汉礼啊!
老妪余光扫见,皱纹满布的手,忽悬在半空。
愣了半晌,她方道:
“是故人?”
故人。
故国之人。
袅袅紧闭着唇,一时不知言语。
她望向那方半破的棺椁,神思戚戚:
“是病人。”
老妪一怔,缓缓抬起眼。
☆、第一百六十二章凤凰台上忆吹箫4
老妪顺着袅袅的裙摆向上看去,一张精致又熟悉的脸映入瞳孔。
“你是……”老妪要说什么,却蓦地顿住,话卡在喉头。
她默了半刻,又道:
“你是乌林侧妃?”
袅袅敷衍地应了一声。
老妪方才要讲的,分明不是这个!
袅袅又靠近一分,蹲下身子,与老妪一同烧纸钱。
纸钱不多,一张一张地烧,也撑不到几时。
“夫人,”袅袅道,“晚辈备了些祭祀之物,聊表哀思。”
老妪的神色又恢复了平静,平静之中,还有几分哀楚与倔强。
她道:
“金人之物,我们受不起。”
袅袅心下似被一撞。
身为亡国之俘,却依旧不卑不亢,不受嗟来之食。
想来,在宋地之时,也绝非寻常人家。
袅袅又环视一回灵堂,凄凉冷清。她心中千般疑问,却不好开口了。
却是老妪道:
“乌林侧妃应当知道,他并非寿终正寝。”
还不待袅袅回神,老妪却乍一声自嘲的笑:
“唤你乌林侧妃,还真是不惯啊!”
闻得此语,袅袅心下猛地揪紧。
果然认得她!
袅袅咽了咽喉头,屏住呼吸:
“夫人从前唤我,是谢七娘子么?”
老妪烧纸的手蓦地僵住。
眼前的女孩子,真是聪明!分明什么也不记得,却能凭着蛛丝马迹猜到自己的身份!
老妪叹了口气,也不知这真相对她而言是好是坏。
“其实,”老妪道,“小娘子也明白,他并非寿终正寝。”
老妪望着半破的棺椁,泪光闪闪。
“是完颜宗廷,对不对?”袅袅极力压低了声音。
也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
这是她头一回,对高高在上的九王爷直呼其名。
可老妪却摇摇头:
“那位金人的王爷,才不会做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事。”
袅袅一惊,这个回答,并不在她意料之中。
她半张着口,正想问是否是王妃。
话至喉头,却又讪讪收回。
夫妻二人同乘一条船,王爷既不会,王妃亦不会。
袅袅垂下眼,这又成了个悬案。
老妪看她一眼,接着道:
“他自己做的,说要还债。”
自尽?
还债?
袅袅一瞬睁大了眼。
老妪沉着眸子,神情中除了悲楚,还有愧疚。
“夫人,我不明白。”袅袅道。
老妪的头垂得更低:
“本是汉家之人,苟活于蛮夷之地。眼看着国不国,家不家,这条老命,早该去了!”
亡国之痛,莫过于此。
袅袅想安抚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老妪接着道:
“若非为了等小娘子,老妇昨夜,只怕也随他去了。”
袅袅心下一颤,双手一瞬紧握。
她神情紧绷,望着老妪。
老妪的声音很低,袅袅故意挪了挪步子,不教门外之人看见她的口型。
老妪看她一眼,低头一笑。
从前宴会上多见谢七娘子,那时她天真无邪,未染世事。
谁知眼下,却变得如此谨慎。
大抵人事变迁,都不同了。
老妪接着道:
“自他打来了此处,因着翰林医官院院判的身份,被召去与金人诊治,我们夫妻,便没一日安枕。”
“从前秉着医者仁心,一视同仁也就罢了。”老妪道,“可这一回,他的病人是你。说来,咱们还挂着亲呢!”
袅袅记得,薛
可袅袅却越发不安。
自己的四周,皆是侍从与侍女。
他们捧着香烛纸钱,纸屋纸人。一行人排排而立,一看便是祭拜的架势。
只是,他们将马车团团围住,恰似一堵堵高强,隔绝了她与那个祥和的世界。
她低头一声自嘲。
难怪完颜宗廷会放她出府。
如此严严实实,他又岂会不放心呢!
里三层,外三层,便是一只鸟也飞不出去,何况忽她?
只是,袅袅也并未想过要逃。
九王府有太多的秘密,似乎每一件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她必须弄得水落石出。
她必须知道,自己是谁!
袅袅深吸一口气,望向前方,目光越来越远。
薛老大夫那处,亦有秘密。
………………………………………………
一所小小的毡房之中,老妪身披麻衣,就着一方火盆,烧着为数不多的纸钱。
灵堂布置得简单又冷清。
事实上,除了一口半破的棺材,也未曾有甚布置。
既无丧幡,亦无灵位。
亡国之人,多是这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袅袅立在门边,却不敢走进。
成日见惯了宫门王府的华丽,如此灵堂,不可谓不震撼。
玉戈探头探脑地看了看,只掩住口鼻,抱怨道:
“侧妃,咱们还是回吧!这地方,着实下不去脚。”
袅袅却似不闻,一动不动的站着。
这般凄凉,怎的如此熟悉?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苦楚,好似自己也经历过。
这便是所谓亡国之痛么?
袅袅叹了口气,半回头,只道:
“你们别扰了人家,我自进去便是。”
玉戈一怔,忙劝道:
“侧妃,王爷说了,要寸步不离地跟着你啊!”
袅袅瞥她一眼:
“大门敞开着,我还能跑了不成?”
“倒不是这个意思。”玉戈有些委屈,“王爷不过是担心王妃。”
“待我回去,叫王爷第一个收拾的便是你!”袅袅轻哼,“听不懂吩咐的下人,要来何用?”
见袅袅神情并非玩笑,玉戈直有些怕。
“那……”她不情愿道,“侧妃当心。”
袅袅也不理她,轻叩了一下柴门。
“夫人,晚辈是来祭拜的。”她轻声唤。
老妪烧了一张纸钱:
“贵步临贱地,当不起。”
她虽如此说,言语中却无丝毫卑贱之态。
反而,自有一分傲骨。
袅袅深吸一口气,跨进毡房,渐行渐近。
至老妪身旁,她不自主地,竟行了万福。
待起身时,袅袅才猛然惊觉。
这,是汉礼啊!
老妪余光扫见,皱纹满布的手,忽悬在半空。
愣了半晌,她方道:
“是故人?”
故人。
故国之人。
袅袅紧闭着唇,一时不知言语。
她望向那方半破的棺椁,神思戚戚:
“是病人。”
老妪一怔,缓缓抬起眼。
☆、第一百六十二章凤凰台上忆吹箫4
老妪顺着袅袅的裙摆向上看去,一张精致又熟悉的脸映入瞳孔。
“你是……”老妪要说什么,却蓦地顿住,话卡在喉头。
她默了半刻,又道:
“你是乌林侧妃?”
袅袅敷衍地应了一声。
老妪方才要讲的,分明不是这个!
袅袅又靠近一分,蹲下身子,与老妪一同烧纸钱。
纸钱不多,一张一张地烧,也撑不到几时。
“夫人,”袅袅道,“晚辈备了些祭祀之物,聊表哀思。”
老妪的神色又恢复了平静,平静之中,还有几分哀楚与倔强。
她道:
“金人之物,我们受不起。”
袅袅心下似被一撞。
身为亡国之俘,却依旧不卑不亢,不受嗟来之食。
想来,在宋地之时,也绝非寻常人家。
袅袅又环视一回灵堂,凄凉冷清。她心中千般疑问,却不好开口了。
却是老妪道:
“乌林侧妃应当知道,他并非寿终正寝。”
还不待袅袅回神,老妪却乍一声自嘲的笑:
“唤你乌林侧妃,还真是不惯啊!”
闻得此语,袅袅心下猛地揪紧。
果然认得她!
袅袅咽了咽喉头,屏住呼吸:
“夫人从前唤我,是谢七娘子么?”
老妪烧纸的手蓦地僵住。
眼前的女孩子,真是聪明!分明什么也不记得,却能凭着蛛丝马迹猜到自己的身份!
老妪叹了口气,也不知这真相对她而言是好是坏。
“其实,”老妪道,“小娘子也明白,他并非寿终正寝。”
老妪望着半破的棺椁,泪光闪闪。
“是完颜宗廷,对不对?”袅袅极力压低了声音。
也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
这是她头一回,对高高在上的九王爷直呼其名。
可老妪却摇摇头:
“那位金人的王爷,才不会做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事。”
袅袅一惊,这个回答,并不在她意料之中。
她半张着口,正想问是否是王妃。
话至喉头,却又讪讪收回。
夫妻二人同乘一条船,王爷既不会,王妃亦不会。
袅袅垂下眼,这又成了个悬案。
老妪看她一眼,接着道:
“他自己做的,说要还债。”
自尽?
还债?
袅袅一瞬睁大了眼。
老妪沉着眸子,神情中除了悲楚,还有愧疚。
“夫人,我不明白。”袅袅道。
老妪的头垂得更低:
“本是汉家之人,苟活于蛮夷之地。眼看着国不国,家不家,这条老命,早该去了!”
亡国之痛,莫过于此。
袅袅想安抚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老妪接着道:
“若非为了等小娘子,老妇昨夜,只怕也随他去了。”
袅袅心下一颤,双手一瞬紧握。
她神情紧绷,望着老妪。
老妪的声音很低,袅袅故意挪了挪步子,不教门外之人看见她的口型。
老妪看她一眼,低头一笑。
从前宴会上多见谢七娘子,那时她天真无邪,未染世事。
谁知眼下,却变得如此谨慎。
大抵人事变迁,都不同了。
老妪接着道:
“自他打来了此处,因着翰林医官院院判的身份,被召去与金人诊治,我们夫妻,便没一日安枕。”
“从前秉着医者仁心,一视同仁也就罢了。”老妪道,“可这一回,他的病人是你。说来,咱们还挂着亲呢!”
袅袅记得,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