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
书迷正在阅读:寡人绝色、你用我身体做过什么,你自己心里没个B数吗、戚先生观察日记[娱乐圈]、兴起而戏、如何采撷一朵高岭之花、从末世来守护男神、这个弯本司令不掰了!、我在原始做直播[系统]、重生之酾酒有衍、影卫的天王之路
疫,为百姓义诊,或进入军队随军出征,立功与将士同算。农学宫分为两部分,一部在江南行宫,跟随太上皇学习,另一部分在京城开御田,以检验江南行宫制作的农具、培育的良种。百学宫则是其他各种工匠共同授课的一座学宫,在四宫中地位最为低下,考试的门槛也最低,学成的学生将被派往各地,主持修路修桥修河堤修房子修水车修水渠等事务。职位虽然低,好歹也算一脚跨进了官吏的门槛里,还能学认字。除了培养人才,每个学宫必须定期编书汇集成册呈交皇帝陛下御览,经过皇帝陛下御览后,将通过六部颁行天下,分配地方庠序,民间或有资财丰厚之人,亦可自行购买。此外,李圣平决定用十到二十年,给每个郡县,再增加至少两所学堂,一所攻文武举,一所设于四学宫之下,由四学宫学成的学员担任教员。旨在为大华不断地培养人才。四学宫的初步筹划,加上本来就有的文武举,几乎将世家大族对人才的垄断彻底打破。所以这纸诏书才激起了以王家为首的世家的激烈反弹。☆、朝争四大学宫中,百学宫和医学宫的学员学成后更多地是被派往地方执行一些具体的事务,而不是参与权力的瓜分,即便参与朝政,也是以技术见长,务实不管政,这还能勉强被他们接受。农学宫也没什么可说,太上皇在那压着,且农为国本,在国本上下再大的功夫,也没人敢说不对。麻烦全部胶着在将学宫上。将学宫出来的人,可以是天子近臣,可以是独掌一军的权臣,而皇帝陛下并不看中他们的出身。大华一惯重文轻武,除了李圣平手下的武将日子不错,以前不论是藩王还是皇帝,手下的将领过得都相当不如意,这也造成各大世家对人才的招揽,侧重文人儒生,对子弟的培养,也侧重儒道之说。将学宫一旦成立,打破了重文轻武的传统不说,更将世家大族在人才上的优势全部转化为劣势。况且李圣平自登基来,对于他们这些老臣,完全不留情面,积怨越来越多,终于在这个时机迸发出来。这时候翻李圣平的盘,占了天时人和。天时——天有蝗灾,虽然刚刚才起苗头,但是有蝗虫成灾,就是天子无德的证明。人和——李圣平之前的求贤诏,提拔了大批未经过科举、甚至没有读过书的人和底层小吏,早已激起学林的不满,现在的学宫诏书,将这种不满推到了巅峰。四月一日,长安春景已从最盛转向落幕。按例又是大朝之日,李圣平之前已经与两位先生、暮守一、李长定等人商量了如何应对,连支持他的几个也表示对李圣平的凶残拜服,李圣平又一次刷新了他们对“缺德”的认知的底线。李圣平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远远不如前世最后那几年缺德,为了以后少缺德,还是这时候缺点德比较好。大朝会上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了。每天举行的宣政殿书房小朝会才是大华的决策中心,所有的政令、诏书都是在小朝会上形成结果,大朝会只是一个礼仪,给百官一个面君朝圣、当面质询的机会。至于有没有用嘛,就要看殿上坐着的那位了。反正在李圣平这儿,一切反对、质疑都是无效的。事情是这样开始的。李圣平将最近的事情和政令、人员的调整挑重要的让各省各部的头儿自己宣布了。暮守一最后一个出列,上奏关于将学宫的筹备事宜。李圣平将东宫拿出来作为将学宫众教员的暂住、休息之所。暮守一则贡献了他的侯府作为学宫。贺老和傻大个儿跟着他进宫照顾他,王老去了医学宫,侯府就剩下几个亲兵,李圣平也另作了安排,等于现在府里无人。侯府又有一个极大的练武场,跑马的地方也有,宅院也多,留下四五十学生不成问题。李圣平初步打算招一二百学生,重点栽培其中一部分,这部分就跟着亲传师父起居,或者住在学宫里,其他人住学署。学署是李圣平灭了通敌的三族后留下的宅子,中间竖有耻辱柱,令过往学生唾弃之,以示国贼之耻,辱及先人名誉、后世子孙。这还真挺有用的,后来大凡名字上了国耻柱的,往下数八代都抬不起头来,赋税比别人翻一倍,徭役比别人重一倍,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不少世家子弟实在抬不起头来,举家搬迁至穷乡僻壤,付出三代不科举不入将学宫的代价改名换姓从头建立家业。在学宫里则有石碑,记载了对外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姓名,以示英雄千古,忠烈不朽,其父母妻子免除一切徭役,并由朝廷按月供养,可见官不拜,遇事可通过将学宫上书直达天听,此外,死一人,便为其家族备一个将学宫的入学名额,无需经过考试,只需保人作保和验三代九族清白即可入学。这些事是暮守一主导完成的,事本身不繁重,加上暮守一很早就开始筹备了,所以虽然复出只几日,暮守一还是完成了筹备工作,仔细和李圣平汇报。包括教员安排、考试科目、入选学生判定、教学的科目、日常测试、学员实践、经过考核确认可以进入军队的学员的提拔培养等各方各面的事情,都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个计划经过李圣平修改,已经和上辈子他晚年建立的将学宫差不多一模一样了。希望,能为帝国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将领吧。守一的上奏稍稍费了些时间。虽然都是比较粗的框条,到底太全面,即使只挑大框架说,也足足花了小半个时辰。李圣平示意春峰亲手送一盏润喉宁神的汤给暮守一,暗示他不用说话,剩下的事都交给李长定和他自己来摆平。朝堂上很是沉寂了一会儿。李圣平看着底下人怪模怪样地使眼色、做表情,开始还觉得很有意思,马上就觉得厌烦了:“众卿若无异议,事就这样定了,接下来朕还要和武亲王、大将军商讨将学宫总裁、副总裁和各学科科目的主事人选。若有异议,畅快点说!在国之朝堂上挤眉弄眼,成何体统!”李圣平话音刚落,下列太中大夫徐子俊便起身出列,抬手奏道:“启禀陛下,臣有异议。”李圣平心里迅速闪过关于徐子俊的一些信息,此人为地方书香家族出身,曾是七大世家之一的翦氏门客,若非翦氏支持,以他的出身和在京城的根基,不可能在三十岁上坐到太中大夫的位置。“说说看,有什么理由?你如果能说动朕,朕就再做考虑。”李圣平道。徐子俊叩启道:“回陛下,微臣以为,为战之道,在保民守国。非关道义,不宜轻举。